政策法规
教育法律
  • 当前位置:首页 >
  • 数字化怎样为教研转型护航

    2020年疫情以来,以跨区教研和“优课解码”为核心的广东数字化教研全面开展,目前该项目在100余所学校中推广,积极探索中小学跨校教研的新模式,衍生出了“三校三师活动”等代表性案例。“三校三师活动”的核心内容为广州和佛山三所学校三位教师异地联合实施同步公开课。

    针对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存在的封闭僵化、参与主体单一、深层次交流不够等问题,“三校三师活动”聚焦教研的规模、效率和精度三大方面重点开展。

    首先,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跨区域大规模教研活动。基于直播平台、教研平台和评课平台开展的网络教研,实现了教研活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即授课教师、听课教师、教研员、高校教育专家、职前教师等均可参与教研互动。更为重要的是,教研主体的多元化,本质在于构建一种新的教研文化——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而自由的教研文化,不再只有教研员和专家充当意见领袖,所有参研者均有权利以不同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教研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外在体现之一。

    在“三校三师活动”中,两地三校三师三个班级同步连堂开展三节项目式学习课程,学习活动中通过点阵笔实现学习数据与学习评价系统的实时连接,观摩教师可随时了解教学进展;教学活动的多点抓拍与推流,并在屏幕上实时展示现场听课人员的互动交流,让在线观摩教师犹如身临观摩现场。可见,智能技术与多种平台的有机融合,不仅有效扩大了参与规模、提升参与积极性,而且利于引发个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展开课堂教学改革深度交流。

    其次,聚焦教研效率,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效提升。课堂教学结构既包括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也包括教学环节之间的过程结构。前者涉及不同地区、班级师生如何在虚拟空间中互教、互学,这离不开流畅的沉浸式教学平台;后者涉及整个教学过程如何螺旋式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这离不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打造、学习评价模型的建构和评价数据的采集。以项目式学习为例,通过数字化教研将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纳入共同场域中,通过同课互构、异课同构等新型协同模式,探索课堂教学的新结构。

    同课互构,特指在多个课堂中实施同一份教学设计,不同课堂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异课同构,是指针对一组前后相继的课时(通常为一个单元的课时),不同教师分别负责不同课时的教学设计,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按序同步完成该组课时的教学,共同建构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以“三校三师活动”中“电子门牌的设计与制作”一课为例,3位教师采用异课同构的模式,围绕“聚类教学”“概念提取”“关联内化”“迁移应用”,分别完成单元中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协同合作实现了从单一课时到单元的整体设计,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教学流程的再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设计的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指标,同步利用点阵笔和铺码技术随时获取学生学习数据,即时了解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实现跨校教学的协同开展。通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可发现不同地区和学校适应项目式学习的差异,从而聚焦关键问题和共性问题,实现精准诊断教学、精准教学指导,为磨炼新的教学结构奠定坚实基础,为教师专业能力内涵式发展提供动力。

    最后,打造有反馈的闭环式研修,实现精准教研到个人。与常规教研相比,数字化教研更加重视教研反馈环节,实现研前、研中、研后的大跨度教研。“三校三师活动”的研修活动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为前置性学习、课例公开课、网络互评。基于网络教研平台构建的“六个一”(一记、一点、一比、一析、一写、一说)研修活动贯通整个流程,其中重要环节为听课教师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深度剖析和研究,并提交两分钟左右的评课视频。评课视频首先由网络教研平台依据音量清晰、语速适中、语言流畅等维度进行智能评分,再由全体听课教师互评,也可以得到执教教师的回应,从而达到“评”后“评”的效果。在技术与平台的支持下,开展循环评课利于促进教师反思,针对性完善个人专业教学能力。

    数字时代,教研转型不仅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优化教研内容,更需要持续开展智能技术赋能的研修模式。同时在实施中不断培养与挖掘高潜师资,探索与实现更多线上线下融合的联合教学范例,从而推动新型教研模式的常态化开展,如此的良性循环将推动中小学教研向智能精准不断迈进,助力实现教研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化教研新生态。

    (作者钟柏昌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杨明欢系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应用推广部主任)

    作者:钟柏昌 杨明欢

    河南库歌职业培训学校(变更为河南库歌职业培训学校股份公司

    备案/许可证号为:豫ICP备16027912号

    河南库歌职业培训学校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2293388367@qq.com